從正典鑑別學尋索詩篇的神學主題

2024-04-11 / 袁仲輝院長/博士 牧職神學院院長

(本文節錄自袁仲輝:《耶和華作王——從正典鑑別學尋索詩篇的神學主題》第一章,預計2024年7月出版。)

1. 引言:為何要尋找詩篇研究的新進路?

1.1 從一些小發現說起

傳統認為詩篇的一百五十首詩歌各自獨立,彼此互不相干。這看法由來已久,據此來研究詩篇,基本上仍能解讀出每首詩歌的信息,但研究的進路還可以突破嗎?

其實,我們若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詩篇現存五卷書的編輯痕跡: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

從亙古直到永遠。阿們!阿們!(詩41:13)

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

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

阿們!阿們!

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詩72:19~20)

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

阿們!阿們!(詩89:52)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

從亙古直到永遠。

願眾民都說:阿們!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106:48)

可見編者在各卷的結尾留下相同或類似的語句作為總結。 那麼,編輯的目的是甚麼?這對於我們判斷詩篇是否個別詩歌的結集,有何影響?

1.2 詩篇有沒有重要主題?

詩篇的成書過程源遠流長,由不同作者在不同處境寫成。表面看來,每首詩歌之間互不相干,但有學者根據上述的編輯痕跡,認為詩篇不只是一百五十首獨立的詩歌,而是有主題把詩歌串連起來。例如:克里(Jerome Creach)以「避難所」(refuge)為主題貫穿一百五十首詩歌。魏斯特曼(Claus Westermann)則從另一角度來處理詩篇。他發現詩篇的形式主要是從哀求詩開始,以讚美詩結束。兩位學者都指出詩篇是有主題的。所以,詩篇不單可以每首詩歌獨立研讀,也可以從詩歌與詩歌之間的關連來研究。這樣,我們有沒有方法把一百五十首詩歌的內容抽絲剝繭,讓詩篇的「重要主題」(main theme)呈現出來?我們若能找出這個重要主題,就可以掌握詩篇的整體信息。

1.3 如何尋找重要主題?

我們可以回顧過去近一百年重要學者們的研究,然後建基於他們的成果,嘗試摸索合適的進路。


2. 近代詩篇研究回顧

2.1 三位重要學者:貢獻及不足

2.1.1 袞克爾(Hermann Gunkel)

袞克爾以形式鑑別學把詩篇分為不同的體裁(genre),例如讚美詩、哀求詩、君王詩等,找出相同的地方,再歸納出當時的寫作處境。袞克爾主要集中從詩篇尋找以色列人宗教活動的情況,他的研究成果為詩篇研究帶來突破。

然而,除了讚美詩、哀求詩、君王詩的認受性較高之外,其他類別仍未獲學者們的認同。另外,他的研究只集中於瞭解詩篇的寫作背景。總括而言,袞克爾的方法只是把每首詩獨立處理,未能為詩篇整體大圖畫提供研究的方向。

2.1.2 莫文克(Sigmund Mowinckel)

莫文克從以色列節期的角度來研究詩篇,認為以色列人把詩篇用於宗教禮儀上。他特別注重耶和華登基的詩歌,讓學者們留意到這些詩歌的重要性。

可惜,莫文克對以色列節期作出太多假設,被學者批評為「對應癖」(Parallelomania)。現今學者們不同意他的看法居多,但耶和華登基的主題對研究詩篇仍具價值。

2.1.3 威爾遜(Gerald Wilson)

威爾遜是近三十年來詩篇研究的重要學者,也是首位學者將詩篇看為一個整體。他為詩篇研究帶來新方向,脫離傳統進路,不再將詩篇視為各自獨立的篇章,而是一本結構嚴謹,有引言、主體及結語的詩集。

然而,威爾遜只是對詩篇的整體信息提供兩個架構,仍未對這卷書的主題給予較清楚的定論。


3. 本書的方法論

3.1 詩歌類別

筆者的進路仍基於袞克爾的分析,就是以不同形式(form)的詩歌作為分析的基礎,但同時集中於詩歌與詩歌之間的相互關係,希望透過文本的內容及內證,找出全卷詩篇的重要主題。

3.2 正典編排

筆者亦參考威爾遜的研究成果,從正典的進路(canonical approach)入手,尊重詩篇文本的最後形式(final form),嘗試從詩歌的編排次序,進一步探討詩篇的主題。

3.3 共時性

詩篇的成書過程不易考究,很難辨別個別詩歌寫成的時間,因此,以歷時性(diachronic)的進路來研究未必可行。筆者將會用共時性(synchronic)的進路來探討詩篇是否有一個貫穿的主題。


4. 總結

因篇幅所限,本書無法逐一分析詩篇的一百五十首詩歌,只能視詩篇的五卷書為不同的作品,逐卷探討,從宏觀的角度找出各卷的主題,然後將五卷的主題歸納,得出共同的主題,並檢視「耶和華作王」為重要主題是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