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說話:兩河流域 Mesopotamia

2023-02-03 / 蘇冠強

前言

耶穌說: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加福音19:40)

基督徒很多時會用「呼喊的石頭」去形容那些支持聖經的考古文物。不過,我更喜歡石頭不說話。因為如果石頭真是呼叫起來的話,這就意味著我們基督徒沒有把我們的工作做好,沒有將神應有的榮耀表達出來。

在十八世紀的啟蒙時期之前,千百年來人們都相信聖經。此後,許多高等批判(high criticism)學者和新派/自由派神學家質疑聖經的無誤性和完全真確性。他們質疑舊約聖經創世紀記載亞伯拉罕的故鄉吾珥城Ur的存在,他們質疑赫人Hittites是聖經虛構出來的 …… 基本上他們質疑聖經中提到的一切。

這些挑戰令我們的信心變得軟弱。可幸神用石頭替祂自己說話。吾珥城於1853年及1922年出土;赫人的考古證據於十九世紀後期被發現;尼尼微城Nineveh也在相同的時期被發掘出來;三個完整而內容幾乎相同的西拿基立紀年棱柱Sennacherib Prism分別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被發現,紀年棱柱紀錄了亞述王西拿基立攻擊猶大王希西家的事跡(見列王記下18-19及以賽亞書36-37)。這些考古的發現幫助我們將歷史和聖經「故事」互相引證,以捍衛聖經的無誤性和完全真確性。

近代基督徒有一種傾向,就是喜歡閱讀新約多於舊約,因為他們認為閱讀舊約是枯燥的,而且閱讀和理解舊約通常要求讀者要有大量的背景知識以明白經文內容。因此之故,基督徒往往傾向避免閱讀舊約經卷。為此,這個專欄希望以一種有趣的形式,提供一些聖經背景資料給讀者,使他們能夠對舊約(和新約)聖經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後,我們需要牢記,這些考古證據並不能「證明」聖經的真理。我們可以從考古證據中證明吾珥城的存在;我們可以證明在猶太歷史中曾有一個大衛王;我們可以證明希西家從西拿基立的攻擊保住了耶路撒冷。但是,我們不能證明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城是因為他對神的信心;我們不能證明大衛是被神所揀選、所膏立的;我們不能證明希西家成功保衛耶路撒冷是因為神祂自己的保守。此外,基於考古證據得出的結論有時是會變更的,後來的發掘和解釋與先前的結論可能會不同而導致爭議。因此,我們對神和聖經的信心不應只依賴於考古證據,我們仍然需要鍛煉我們對神的信心。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

兩河流域 Mesopotamia

當我們想了解聖經的歷史和地理資訊時,我們往往會想起中東一帶,包括伊朗、伊拉克、沙地阿拉伯、約旦、以色列、敘利亞等國家。想起中東的時候,腦海中往往呈現出一些從媒體接收的典型化印象,例如:沙漠、駱駝、包頭巾的女性、吃羊肉等影象。

今期專欄為你打破第一個對中東固有的形象--中東並不等於沙漠。

兩河流域Mesopotamia(Μεσοποταμία)意為「(兩條)河流之間的地方」,是古希臘對兩河流域的稱謂,一般歷史書通常譯作美索不達米亞,而聖經和合本譯作米所波大米(創世記24:10,申命記23:4,士師記3:8,歷代志上19:6,使徒行傳2:9及7:2)。Meso / Μεσο是中間的意思,而ποταμία則指河流。

兩河流域大約在現今的伊拉克,兩河是指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和底格里斯河(Tigris)。聖經是最早提及底格里斯河的文獻。創世記第二章提到這河是流經伊甸園的四條河流之一,在聖經中底格里斯河依其希伯來名稱譯為希底結河,其餘三條分別是比遜河Pishon、基訓河Gihon及伯拉大河,也就是幼發拉底河。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在那裡有金子,並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裡又有珍珠和紅瑪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結(即底格里斯河),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即幼發拉底河)。」

(創世記2:10-14)

事實上,數千年來兩河流域南部都是一片沼澤濕地,生態非常獨特,是非常炎熱和乾燥環境下世界最大的內陸三角洲系統[1]。薩達姆侯賽因統治伊拉克時期,曾在沼澤地區大量抽水,嚴重破壞濕地生態。可幸最近數年沼澤濕地慢慢復原。2016年這片兩河流域沼澤濕地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2]。

當地的原住民族是馬丹人Madan,生活習性與一般內陸的伊拉克人不同。在這片水草之地,當然用不著駱駝。反之,當地人依靠小船出入沼澤、滿佈蘆葦之地。食物也和內陸不同。他們飼養水牛和鴨子。燒鯉魚是伊拉克南部的特色美食,廣東人吃鯉魚喜歡用薑蔥,伊拉克人則喜歡將鯉魚加鹽及調味醬,然後用炭火燒烤。另文再為大家陸續介紹兩河流域和聖經有關的城市,例如亞伯拉罕的故鄉吾珥城和巴比倫等地方。

承蒙蘇冠強博士答允轉載本文,讀者可到蘇博士的網站瀏覽文章中提及的地方或風物的相關照片:http://www.stonespeak.com.hk/Publication/Herald/2020_12_Mesopotamia/CCHCHK_Herald_2020_12_Mesopotam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