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道成肉身的重建工程:讀《有身體的教會》

2025-08-28 / 鄭子遴

《詩人葬儀社》(The Undertaking: Life Studies from the Dismal Trade)的作者湯瑪斯林區(Thomas Lynch)在書中提及一次喪禮的經驗,主禮牧師對在場人士聲稱死者的遺體只是沒有價值的軀殼,這話惹來家屬的一記耳光。我也聽說過在一些喪禮上,負責講道的傳道人都會以「人的身體只是負載靈魂的軀殼」等全然沒有用的話,來闡明已死之信徒,其靈魂已被上帝接收。坦白說,這不僅不能讓人明白信徒如何能「安息主懷」,而且叫人覺得信徒只強調他們看不見的靈魂,對人的身體毫不尊重。我相信很多信徒並非不明白「身體是聖靈的殿」這道理,亦不是有意冒犯已死之人,只是他們過於側重人的靈,便容易墮入靈肉二元論(body-spirit dualism)的窠臼。這正是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在他的著作《有身體的教會》(Incarnate: The Body of Christ in an Age of Disengagement)中,對現代人身處與肉身疏離的世代所強調的論點。

福斯特牧師從人在網絡世代中的生活形態說起,無論是信徒還是非信徒,都隨著生活網絡化而導致與肉身的疏離,他舉出色情文化、喪屍文化、吸血鬼文化等,指出「道德去肉身」的現象。他亦引述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的「觀光客」論調,藉由無止盡的篩選經驗,逃避對任何形式的意識形態或信仰給予堅定的承諾。福斯特指出,與社會疏離及物化他者所引致的脫離肉身的經驗,最終導致詆毀、貶損、害人與霸凌。他認為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重新建立一個「道成肉身」的架構,消弭生活中脫離肉身的潮流與壓力。(頁53)

福斯特這種論點,使我想起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其著作《愛欲之死》中,提出的「愛欲」與「色情」的分別,就是在於前者具有他者性、否定性,而後者則是缺乏他者性,只有過度堆砌的展示性、肯定性。一如博物館展示物品,摧毀了物品的崇拜價值,當我們成了遊人,瀏覽博物館的物品時,就成了觀光客,創造出「非定點」。然而,朝聖者與聖殿則連結著「定點」,這跟福斯特在書中引述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主客關係」論點相近。

布伯指出「我與你」是主體對主體的關係,「我與它」則是主體對客體的關係,我們只有在「我與你」的關係中,才會覺察彼此的存在與連結。「我與它」的關係是高度機械化的,一如韓炳哲所說,是肯定性的、展示性的,屬於色情而非愛欲。假如今天弟兄姊妹視上帝與自己的關係並非「我與你」,而是「我與它」,就算多努力參與崇拜或教會事工,恐怕都會把上帝置於一個展示的位置,所謂的「敬拜」都會變成「無的放矢」,我們好像「擁有」上帝而不是真正跟祂建立「我與你」的關係。按福斯特的說法,「擁有」就是物化的手段,「看見婦女就動淫念」就是這種意思。

福斯特在書中多次引述魯益斯對道成肉身的詮釋,魯益斯認為道成肉身分三方面:一、是仿效道成肉身的模式;二、時藉由其源源不絕的力量得力;三、是參與宣道使命。在第一方面,他以手肘學習(elbow learning)為喻,指出我們能學習道成肉身的上帝並非靠知識與權力,而是像跟從師傅一樣,一步一腳印地學習祂的榜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漸跟祂建立關係,從而學習真正的順服。我有幸在事奉的生涯裡,跟從多位牧者學習服侍,就是那種像實習生一樣,在「師傅」身旁聆聽、嘗試,亦會跟他們討論,然後實踐。福音書裡記載門徒跟著耶穌,在加利利過著隨走隨傳的生活,也就是手肘學習。現今網絡資訊發達,好處是跨越地域的限制,都可以學習聖經知識、交流信仰經驗,甚至做到全球宣教的工作。然而,信徒的屬靈生命素質有沒有隨之而大大提升呢?還是逐漸失去道成肉身的學習呢?

韓炳哲認為現今奠基於數據的肯定性科學(亦即所謂的谷歌科學),疲於校準和比較數據,只會不斷製造資訊。過量的肯定性,不過就是噪音,這樣最終導致理論危機的出現。這種情況,既無法帶來深刻見解,亦無法揭櫫真理;膚淺的知識缺乏認知與見解,而認知與見解建基於經驗。韓炳哲在其書中沒有繼續闡釋他所說的經驗,而福斯特則引述腓力薛德瑞克(Philip Sheldrake)的話:「唯一配稱基督徒的靈性塑造,必然會在公共領域中有所行動與作為。」(頁157)這話針對現時普遍的「度假宣教」與「公益旅遊」,這現象能回應「觀光客」論點,當信徒在宣道行動中沒有學習道成肉身,無疑在「消費」福音。

福斯特認為信徒要重建道成肉身的架構,必須建構更好的救恩論,就是正確的替罪羊觀念(scapegoat),只有認定耶穌才是終極為世人的罪捨命的羊,而非一時的替罪者,並勝過死亡、帶來永恆的盼望,我們才能發現所有的慾望如不是終極指向獨一真神,就無疑把慾望置於展示的位置;只一心擁有,而不是與上帝建立「我與你」這種愛的關係。

福斯特這本《有身體的教會》帶給我們一種新的視點,就是我們這群活在末世的基督徒,不能脫離肉身成為基督的見證,不能因為怕失見證而不以行動宣道。我們要建立健康的教會,不等於教會不會生病,而是懂得在病患之中與上帝建立「道成肉身」的關係。在此引述二〇〇六年英國聖公會「有信仰的城市」報告書指出,健康且願意付出與奉獻的信仰特徵包括:一、放大想像力;二、教導並鼓勵人實踐智慧與聖潔;三、開啟通向新事物之門;四、深化人的同情憐憫。這並不是教會有甚麼能力,而是作為一條管道,讓基督的香氣親自吸引一群不完美且滿身罪污的人,通過管道走向基督的完美與聖潔之中,跟祂聯合,祂就在「我們」這個群體中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