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中國神學研究院
一本講解門徒生命成長的書:基礎門徒神學
2025-09-30 / 文字部編輯
神學日常系列 最新出版 基礎門徒神學 在幻變的世代,僅從理論和教義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不足夠,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既面對現實,又可以超越地應對人生各種挑戰的信仰立場和神學視野。神學從來不是閉門造車的事情,《基礎門徒神學》並非為了展示深奧的神學架構,也不是要建立一套理論模型,而是盼望以簡明且忠於聖經的語言,幫助信徒認識自己所信的是誰,明白為何而信,並學習如何……
平衡創造論與救贖論的好書:《創造論》
2025-07-04 / 郭鴻標牧師 建道神學院副院長(行政)
李日堂牧師的《創造論》內容有五部,共13章。第一部聖經篇有兩章,第二部聖經神學篇有兩章,第三部神學篇有三章(包括歷史神學、三一神與創造、二十世紀自然神學、科學和環境),第四部現代篇有三章(包括科學與創造、進化論、萬有在神論、神學與環境生態、處境化創造論),第五部應用篇也有兩章。從結構來看,本書內容涉及聖經神學、歷史神學、當代神學、中國神學、經文應用和實踐。由第三篇起探討……
義人、異人、二人
2025-03-20 / 郭偉聯博士
過去筆者嘗試分析人在暴力、奴役及壓迫生活下的狀況,讓我們對人性和制度的黑暗有更深的理解。不過,我們在不同的文章中,都看到被壓迫者並不只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壓迫者當然希望牢牢控制別人,讓他們成為奴僕。但壓迫者的所作所為因為出於自私,他們注定會將自己孤立起來。 以善之名:壓迫者正當化惡行……
「使命商道論壇2023」完滿結束
2024-02-07 / 溫漢球(豐盛社企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使命商道2023召集人)
2022年使命商道論壇以「使命空間大改造」為題,借助多個「使命空間」的實踐個案經驗,一同想像如何在不同地方構成和促成「教會」的可能性,讓蒙召群體發揮影響力。到今年疫情慢慢退卻的同時,移民潮、尋求復常和未來教會發展的方向等仍然是眾堂會的關注點。故此,本年度「使命商道論壇」將延續去年的討論,主題定為「異象、空間大轉化──看見,就動了」……
看見 • 心動 • 行動
2024-02-07 / 雷競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 天恩諾佑教席教授)
在「看見•心動•行動」這幾個觀念上讓讀者有點擴展。 教會的本質:各盡其職,合而不同 我想提出在以弗所書四章1至16節「各盡其職」這一點!到底各盡其職是包括甚麼內容呢?如果把這觀點放到教會中,大家可能很快聯想到在教會的……
轉化小識
2024-01-10 / 鄧紹光博士
「轉化」(transformation)這個詞語或譯「改造」,是當代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urgen Moltmann)的用語,可以在他的成名著作《盼望神學》(……
更新而變化的神學教育
2023-10-16 / 黃國維院長(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在任何年代任何處境教會都需要神學教育,教導信徒認識神,踐行真道。隨着環境轉變,神學教育也必須不斷更新,才能回應不同處境的需要。當教會在上世紀中葉在香港萌芽時,一般市民知識水平不高,……
年輕信徒和牧者對「教會」的再探索
2023-07-18 / 楊思言
雖然俗語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但我們不能不承認,香港自經歷2014年佔中運動,209年反修例運動,及至爆發全球疫症,國安法立法,加上移民潮,舊有的香港已經一去不復返。教會在以往慣用的牧養模式下,的確牧養了一代信徒,但今時今日仍能因循下去嗎?年輕一代離堂現象是教會不能迴避的問題。筆者在神學教育中接觸到一些有關牧養年輕一代的反思,……
若去若留活出召命
2022-06-17 / 陳傳華
「新常態」這詞近年常被採用,一般是指危機發生後,在不同層面如政治、經濟、社會等進入新狀態,並漸定下來成新常態,至此人才能適應並安定活在其中。近年全球的危機,人人都盼能進入新常態並安定生活,惟危機揮之不去,且愈演愈烈,包括疫情、政局、經濟、戰爭等,令人心不安。 香港正是在危機的風眼中,有着不同意識形態和信念的香港人,不少在這兩年重新思考和計劃未來的生活方式,有的離去,有的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