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而變化的神學教育
2023-10-16 / 黃國維院長(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在任何年代任何處境教會都需要神學教育,教導信徒認識神,踐行真道。隨着環境轉變,神學教育也必須不斷更新,才能回應不同處境的需要。當教會在上世紀中葉在香港萌芽時,一般市民知識水平不高,教會的培育事工主要讓信徒對聖經和信仰有基本認識,而栽培牧者的神學院就以背誦聖經,認識書卷主題,學習基本教義,和訓練牧養技能為主。到了上世紀較後數十年,隨著社會大眾教育水平提升,信徒對認識信仰之渴望提高,教會就需要知識水平更高的牧者。神學院開始引入聖經原文、聖經詮釋學、系統神學、和實踐理論等學科,並提供學術要求更高的碩士課程,而神學院的老師亦需要擁有豐富的事奉經驗或博士學位。
神學教育學術水平提高帶給教會不少好處,一方面吸引不少專業人士信主,令教會在城市發揮更大影響力,另方面學術研究也幫助基督教信仰在華人及香港的文化中紮根,有助教會發展。然而同一趨勢亦帶來一些問題,例如教會中產化,忽略基層和邊緣群體。信仰亦變得重知識,把「認識神」誤解為「獲得聖經和神學知識」,又以為「讀聖經」就是「掌握準確經文詮釋」,忽略了讀經的目的是更新生命,建立教會。此外,香港的神學院跟隨西方的模式,把學科分成聖經科、神學科和實踐科三類,這做法的好處是讓學生較易學會基礎知識,卻令信仰支離破碎。無論如何,提升神學教育學術水平這方向是正確的;雖然帶來問題,卻不足以否定追求學術的努力,而是需要我們設法改善。今天香港大部份神學院已提供高學術水平的訓練,滿足教會的需要。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當神學教育的學術水平提升後,下里路當如何走。
我們必須了解當下社會處境才能回答這問題。今天是轉變急促的世代,社會日趨複雜。科技和網絡發展帶來極大量免費的資訊,卻令人無所適從。信徒越來越期望信仰對他們的生活和社會有適切性,並能在不同處境中實踐信仰。在這處境下,神學院必須堅持提供高學術水平的神學教育,卻要同時培育以下幾個質素和能力:
- 分析資訊
當大量資訊在網絡垂手可得,人工智能又能幫助我們整理資料,神學教育不單要學習基礎知識和理論,更需要訓練信徒分析資訊的能力,分辨真偽。亦要培育同學了解自己教會和屬靈傳統,懂得靈活地在今天的處境中活出傳統的精髓。
- 整合知識
在複雜的社會,我們需要從多角度理解現象,運用不同知識系統去得出實踐的方法,例如社會學、經濟學、文化研究、文學等。信徒不單要掌握這些知識,更要具備整合不同知識系統的能力。整合知識系統也能回應西方神學教育把信仰分割為聖經科、神學科和實踐科的問題,把不同學科重新結合,得出完整的實踐方案,讓信仰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中實踐。
- 持續學習
在轉變急促的社會,知識日新月異,信徒需要培養求知的意慾,牧者和教會領袖應該持續學習,以致教會不守舊僵化,有活力地傳揚福音,見證基督。
- 與人協作
明顯地,以上提出的質素和能力非一人能掌握。上主把不同恩賜分給各人,又吩咐他們貢獻自己的恩賜和知識,一起建立基督的身體。香港教會需要改變昔日依靠一個創辦人帶領跟從者去「白手興家」的文化,營造權力更平等的群體。我們要認定群體中每個成員都必有貢獻,又知道自己必須依靠別人,才能彼此協作,一起實踐上主的使命。
- 知己知彼
這樣看來,協作不單是技能,更核心的是靈命和品格。各人要認識自己的恩賜,尋找上主給自己的呼召,卻要知道恩賜和呼召從來都不為自己,而是要建立教會。信徒需要美好的靈命,謙卑地看別人比自己強,樂意聆聽別人,接納彼此的差異,突破「圍爐」文化,建立互信,才能令教會堅壯,群體更經得起衝擊。
今天的神學教育需要培育具備以上質素的信徒。在知識和技能以外,更核心是靈命的培育,讓信徒愛主愛人,委身上主,一起在地上實踐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