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去若留活出召命
2022-06-17 / 陳傳華
「新常態」這詞近年常被採用,一般是指危機發生後,在不同層面如政治、經濟、社會等進入新狀態,並漸定下來成新常態,至此人才能適應並安定活在其中。近年全球的危機,人人都盼能進入新常態並安定生活,惟危機揮之不去,且愈演愈烈,包括疫情、政局、經濟、戰爭等,令人心不安。
香港正是在危機的風眼中,有着不同意識形態和信念的香港人,不少在這兩年重新思考和計劃未來的生活方式,有的離去,有的留下。身為牧者,常聽到不少親友和弟兄姊妹思考去或留時的不同反應。面對各人複雜的情緒和處境,牧養一點不容易,面對的不止是去或留,更是為何、如何去或留。
今日的新常態彷彿就是活在沒有新常態之中,所謂「變幻原是永恆」之中!從微觀角度看,「新常態」就是不斷分散(scatter),然後會再聚集(gather),而聚集後可能再分散,像是寄居般!其實,聖經常提到我們要存着寄居的心態,且是有原因的寄居,進入這不真實的世界中居住,但心不屬世界,乃屬永恆的真實中。這等於甚麼?如何牧養?活在當下,活出召命!
活在當下:每天都真實地活着
聆聽、明白、疏解、引導
牧者需持開放和透明的態度,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的掙扎和決定,並背後的原因,不要有既定立場回應離開或留下,只要引導他們按各自的處境分析離開或留下的利與弊。無論離或留,沒有決定是容易,也沒有決定是不需付代價。而對留下的,若有仍在傷痛中的,牧者應盡量疏解其思緒:有的感到不知所措、迷惘;有的仍處於埋怨、追究、忿怒、憂傷中;有的想離去但沒能力而滲出絲絲苦澀和被遺棄的感覺……牧者要與哀傷的人同哀傷,等待他們靠主重拾志氣,向前奔馳。
其實聖經充滿去和留的例子。「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一28),從創造神學看,全地都是神所賜予,離去的能遍滿,留下的能治理。而從信仰歷史來看,離或留是常發生的事,如該隱、亞伯拉罕、摩西、約瑟、路得、但以理、保羅等可視為離去一族,而大衛、以斯帖、耶穌、雅各、約翰則可視為留守一族。聖經中有不少人因逼迫帶來的恐懼四散和失去身分。牧者可引導肢體多明白聖經的例子,為何去、為何留?被懲罰?尋找安樂窩?饑荒?迫害?回應召命?讓弟兄姊妹藉此思考自己的去或留時,能多角度思考,又能從中聆聽主,作個合適的決定。
建立透明討論一起同行的氣氛
牧者不單要聆聽和明白弟兄姊妹,也可在教會鼓勵肢體建立討論和同行的氣氛。雅斤堂去年初作的一個民調,結果顯示五年內將離去的肢體佔 13%,留下的有 59%,未決定的佔 28%;並在不同場合公布結果,讓離去和留下的不覺自己是異類。這結果告訴教會未來要以年計的持續引導會眾思考這議題,並作合適準備。過程中,可令肢體明白留下的不等於更「神聖」,離開的亦不是「叛徒」!在互相尊重和同行的氣氛中,肢體可公開地討論,也鼓勵他們與家人討論,路途中不應是孤單地思考,也不需孤單走我路。
去年教會舉辦了「去或留」研習會,從聖經、情緒和實踐上與弟兄姊妹一起探討這議題,而在講台和祈禱會中,也分享離去了的肢體狀況和留下的肢體心聲,一起為主而活,這最終是關乎個別的「召命」,我們應帶着國度觀在不同地域服侍主。今年我們的研習會之主題就是「召命人生」,一起探討如何活在召命中。
活出召命:無論在哪裡也該活出時代的使命
願付代價的真門徒
對留下的大多數,牧者要繼續牧養和帶領他們,不是沮喪、失落,捱着過活,神將我們放在這裡是有其原因的,牧者必須先知道並活出這時代的異象和使命,靈活走位,充滿方向和動力,才能帶領會眾。同時,牧者也要留意自己的情緒起伏,照顧自己與神的關係和身心靈的健康,有需要時要找支援。
耶穌在世時,面對的世界相當動蕩,暴動、鎮壓、瘟疫、戰役……耶穌來到人羣中,一方面,回應當代需要;另一方面,建立門徒,回應呼召,完成天國的使命。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今日也如是,一方面要回應時代需要;另一方面要銳意建立門徒跟從主,使門徒能看見天上的事,願意為主付代價、捨己、以生命回應神的呼召,把神要透過我們完成的天國任務活好、做好。
葛尼斯(Os Guinness)在其著作《一生的聖召:追尋生命的意義與目標》提到「神呼召我們先成為自己(be ourselves)和活出本質(do what we are),但當我們回應和跟從神的呼召,才可真的成為自己和真的活出本質……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被召的先是「所是」(to be),後被召的是「所為」(to do),而被召「所是」和「所為」惟有在被召到主裡才能得實現。」要回應時代的召命,必須從基本功開始,作個更新和願意付代價的真門徒,不被世界的魔爪操控,活出福音大能及時代召命。信心要在困境中測試,才知真或假。
活出時代的召命
雅斤堂過去多年集中培養願付代價的門徒,鞏固、堅立門徒生命,抵禦迷失;同時,把耶穌的福音帶到人羣中。這世界有很多「福音」,卻是短暫,不能給迷失者安定,只有耶穌的福音是迷失者的福音、黑暗中的光,叫人從恐懼和沮喪中得方向。其實在疫情和困境中,不少不信的人才醒來,對福音胃口更大。弟兄姊妹與教會牧者在過去兩年,一方面帶領了數百人信主,履行大使命;另一方面,增大服侍基層朋友的資源支援兩倍,每月探訪近千位基層朋友(包括露宿者和住劏房的朋友),與逆境中有需要的人同行,履行大誡命。看見肢體繼續有方向和生命力前行,沒有浪費疫情和困境,實在感謝主。
無論離或留,我們都是寄居的,若沒異象,我們就放肆。身為耶穌的門徒,不是活在虛幻的世界尋找安樂窩,因這時代根本沒安樂窩;更不是被世界黑暗的環境籠罩,而是帶着天國子民的身分和使命,行出大誡命、大使命、文化使命、公義使命和款待使命。我教會就有弟兄姊妹留下,照顧父母,去年還帶領了父母信主和受洗;也有青年人留下進入神學院裝備,在沒新常態的新常態中服侍主。
無論在香港或海外生活,無論地上是甚麼國籍,我們都有天國子民的身分,要學習行出天國價值,每天帶着耶穌復活的力量活出召命。
作者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堂主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及播道神學院客座教授。
本文轉載自《傳書》雙月刊(總177期),版權屬『中國信徒佈道會』,本機構 蒙允許轉載。
陳傳華牧師作品
《徹底翻身的旅程:門徒的靈命成長》
這書的重點是為何(Why)和甚麼(What)……為何要建立門訓?生命塑造經歷一個甚麼樣的過程?今天門徒的靈命成長面對甚麼挑戰?培育屬靈領袖要有甚麼原則?而當提到如何(How)時,乃是以探討原則為主,好讓大家藉此原則尋索適合你和你教會成長的做法。
推薦
「門徒就是基督的身體,人看見門徒就是看見主!沒有經歷翻身的旅程,沒有真正的門徒,教會就不成教會,只剩下教堂的空殼。」
——楊慶球牧師
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執行董事、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教牧學博士課程主任
「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實戰錄,透過陳傳華牧師的親身經歷和播道會雅斤堂的實戰經歷,刻劃出跟隨耶穌是怎麼一回事……我看見其中有一團火,是來自上帝活潑大能的靈的介入和感動。」
——楊錫鏘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訪問教授兼榮譽院牧
「陳傳華牧師是一位使人作門徒的牧師,他在帶領教會走過一個讓人徹底翻身的門徒塑造旅程……他從多年來的領導和牧會經驗中進行篩選,為我們展示了建立教會邁向靈命成熟的相關故事和關鍵原則。」
——曾金發牧師
新加坡聖約播道會領導力導師、精心門訓教會全球聯盟創始人
出版 福音證主協會
定價:HK$98
《真饒恕:徹底悔改,實踐復和》
真正的、以聖經為本的饒恕,是神賜給人的禮物。本書的目的是要啟發、激勵基督徒辨認何謂真饒恕,並按本書的步驟實踐。饒恕是一個過程:由各方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觸摸自己的心靈,反思、探究、對質、整合……,直至頭腦與心靈接軌,並再度與對方連結。本書肩負起這艱巨的任務,敦促並引導讀者去愛、去悔改與尋求復和。
推薦
「要有真饒恕,不僅需要對聖經和神學有透徹的了解為基礎,還需要一套切實可行的實踐策略,以回應地方教會事工所面對的文化思維和碓實的文化限制。本書結合二者最美的地方,為亞洲及其他各地城市的教牧同工提供了具啟發性的實踐範例。」
——李思敬牧師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林高傑教席教授(聖經科)
「此書呼籲讀者審視自己的文化盲點——無論是中國人以和諧為名而寬容罪惡的慣常做法,或是理解饒恕為個人內心得釋放的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對放真心渴望在這破碎世界中跟隨基督的牧者和基督徒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楊詠嫦博士
前播道神學院院長、聖經科榮譽教授
「這本書融會了神學、文化和教會的關注與實踐,提出一套可以在本地處境下實踐之合乎聖經視野的饒恕策略。透過嵌入聖經中那更廣闊的救贖歷史框架之鏡頭,此書對於社會和諧為先的『東方文化』、及以自我治癒為重的『西方取向』,提出了強力和有效的批判。」
——鮑維均牧師博士
美國三一福音神學院新約教授、新約系主席
出版:福音證主協會
定價:HK$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