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 • 心動 • 行動
2024-02-07 / 雷競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 天恩諾佑教席教授)
在「看見•心動•行動」這幾個觀念上讓讀者有點擴展。
教會的本質:各盡其職,合而不同
我想提出在以弗所書四章1至16節「各盡其職」這一點!到底各盡其職是包括甚麼內容呢?如果把這觀點放到教會中,大家可能很快聯想到在教會的事奉,例如有人做主日學老師、兒童主日學老師、成人主日學老師、或有辦理佈道會的等等,我相信保羅並不是把「各盡其職」局限於教會之中。有趣的是我們常在口唇邊說到教會增長會成為一個學科去學習,例如福樂神學院曾經常提及的church growth theory,雖然近十年可能已經少講了,但我們都很喜歡為教會增長做一些科學性的研習。喜歡研究教會歷史的,亦會明白早期教會的增長率是最快的一個時代。但在早期教父的著作中,似乎沒有一個教父會和大家提及教會增長,或教導教會在五年之內倍增的營運方法等等。如果我們在回想探索到底當時發生了甚麼事呢?他們雖然沒有研究怎用甚麼方法來使教會增長,但實際上教會正以全速的速度增長。我看到的,就是早期教會他們在「各盡其職」這事情上都做到了,當中包括信徒在社會的不同崗位的投入。例如,當時的教會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中一個較為出名的例子是君士坦丁皇帝信了耶穌,雖然他是一位皇帝,但也是教會的一個成員,他就盡上了當皇帝的本份,廢除了十字架的刑罰。所以當我們思想各盡其職的時候,不要限於只在教會中盡其職。就正如紀治興博士所說的韋爾比大主教,因着他是做財務出身的,於是乎就在教會設立貸款這項目,讓窮人得着幫助,甚至還可以賺取當得的回報。重點就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恩賜(skill) ,如果上主以給你這恩賜不是偶然的,甚至乎是成長中累積來的某些經驗,這一切也非偶然的,都可能是上主的方法使我們用得上這些經驗可為天國貢獻。所以當我們走過這麼多的路,累積了不少的經驗,因而可以使用這些經驗在我們各盡其職之中。
屬靈戰爭?
接下來,保羅在以弗所書五章21到六章20節所說到的「屬靈爭戰」,也就是保羅讓我們明白各盡其職不是只局限於教會之中,而當我們在教會的背景下講屬靈爭戰,大家可能跳到一些「靈界」的爭戰。但當我們再看以弗所書,保羅所說的「屬靈爭戰」並沒有說到刻意去挑戰其他宗教/靈界,而在他的前文後理,保羅似是在說「人倫」的關係,丈夫如何對待妻子、妻子如何對待丈夫、父母怎樣對待兒女、僱主如何對待員工(主人如何對待僕人)等等。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保羅所指的「屬靈爭戰」似是在提及人倫的關係,而在社會裏,邪惡的力量讓我們破壞人倫的關係,以至可能父母成為摧毀子女的父母,子女成為讓父母絕望的子女,僱主成為一個剝削僱員的僱主等等。彷彿在說,撒旦這邪惡力量是在破壞社會中各種人倫的關係,而透過破壞人倫的關係,破壞人的生命。所以當我們今天講到「屬靈戰爭」,我們的戰鬥就是要嘗試建立/回復一個恰當的(proper)人倫關係,無論是在社會中富有和貧窮人的關係、僱主和僱員之間的關係等等。 我們都可能透過「宣揚」的群體,如明光社,又或者我們透過做出來的「榜樣」,例如我們可能做一個好的僱主,對僱員好、沒有剝削之餘,在商業上又能取得成功;又或者如「油踐人心」黎廣澤傳道所做的,關懷貧窮人等等的社會服務等等,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用盡不同的途徑,重新建立人與人一個「正常」或 「互相祝福」的關係,這才是保羅關心的屬靈戰爭。所以我們在這裏提及社企或者各種社會服務, 當基督徒進入社會,在不同的層面去「宣揚」和做出一些「榜樣」去重建社會中人倫的關係,這才是我們為天國服務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在上主的國度、在每一種關係之中去建立生命。
誰人的關係?看見就是鄰舍
而當我們再思考「看見」這事情上,因着人生在世,可以做的事情實在多得很,那麼基督徒可以或應該做些甚麼事情呢?這裏引用的經文就是路加福音十章30到37節,也就是撒馬利亞人的故事。當撒瑪利亞人在耶利哥城看見有人受傷害,祭司和利未人雖然路過,也沒有理會這位受傷的人。唯有撒瑪利亞人經過,看見了,就幫這受傷的人包紮傷口、又送他到旅館,讓店主照顧這人等等。在這故事之前,法利賽人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可能法利賽人想和耶穌講辯論一些複雜的論題,例如撒瑪利亞人算不算是猶太人的鄰舍呢?可能法利賽人有很多事情都想挑戰耶穌,耶穌回答的方法就是用這故事來回應。這故事其實在強調誰是我的鄰舍,並不應該問「那一類」人是我的鄰舍,不是某一種類的人,例如有些人覺得同聲同氣的就是自己的鄰舍等等。但耶穌的答案似乎不是在講鄰舍的種類,而是「看見」和「心動」。當人行過,看見有人受傷,可能也管不了那受傷的人是出於甚麼背景,當這受傷的人在自己的眼前浮現,於是乎我們就會去問:到底上主正在和我說甚麼呢?大家可能也需要知道「看見」這事情可能也是一種奇妙的事情!甚麼是「看見」呢?舉一個生活上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家中看見一盆花,於是乎我就問太太:你剛買這盆花回來嗎?太太然後卻施施然告訴我:這盆花已在這廳中兩個星期了,你沒看見嗎? 那我便發覺這世界明明很多東西都是存在着,但是我們看見些甚麼,是上主做我們是某一類人,我們才看見某些的事情;有些事情即使明明在我們眼前發生,可能也會視而不見。於是乎我鼓勵你想想:我們作為一個人, 一位基督徒的身份,在成長階段,有甚麼事情是常常出現在我們腦海中,又換句話說,甚麼事情常常是「篤眼篤鼻」的、讓我們看見時常常感到心動的呢?! 以我的另一個例子, 我是很喜歡行山的,當我行山時,穿着短褲走在山路上, 即使我的腿被樹脂擦傷、甚至流血, 我也不會太在意,所以即使我家人受了一些少少的損傷等等,也未必能留意得到。另一方面,我卻對一些社會事情,例如政治上的事情、不公義的事情等等,不知怎的,我從小時已開始留意。所以當上主做我這個人,我就是有些事情會看到,有些卻看不到。所以人無論做社企、社關或甚麼事情,說到底就是做一些令自己「扎心」的事情。在這裏,我希望你在事奉上不是出於一種罪疚感(guilty),不是因為某人要求了多次,於是你就勉為其難答應在某崗位事奉。我真希望你去做那事情的原因是出於那事情觸動到你的心,使你覺得扎心,繼而做一些事去解決這事情。由於每個人的動心時刻真也不會一樣,所以無需勉強。有些時候,我看到在基督教圈子,人會互相指責對方,例如一些喜歡探訪無家者的會指責一些人只顧着營商,而忽略了無家者的需要。其實每件事情都需要有人來處理的,無家者需要人來探訪,但在商場中,亦需要信徒守望着,作見證。所以,如果今天有甚麼事情是讓你強烈地感到不應該是這樣發生的、讓你常常記掛着的,那你便可在這事情上問問上主「我可以作甚麼?」
社企/使命營商:無形/創啟的教會
最後一點,我最近看正在看一本書,是陳智衡老師寫關於民國時期教會的書。書上說到在民國時期有很多教會是辦教育的,結果卻有很多人指責教會,例如有些人指責教會辨教育是為了推銷基督教。時至今日,教會可能也要面對越來越「國內化」,因為社會已越來越變得國內化。敎會面對信仰的挑戰和指控,也可能隨之而增多。由於基督教在香港社會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這並非每一個人樂意看見的,例如基督教在教育界的影響,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已完全超過教育界應有的數目,超過應有的人數和影響力。那麼,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可能是要做一些社企或一些社會服務,而且也不一定要掛着基督教的旗號,這種出現的形態可能是越來越重要了。所以,如果我們去做一些社企或是一些非牟利機構的也好, 透過一些服務、一些營商的方法可接觸一些其他的非基督徒,以你的生命和服務,其實也正正是在把福音傳遞的見證。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當我們想及教會的時候,其中一個方向可能香港是一個「創啟」的地方,那就是透過一些間接的方法與別人接觸。我們所關心的,不單是牽着人到教會聚會,而是「人」整全的需要。只要是人,我便關心,不管是甚麼信仰或是沒有信仰的人,我們都主動去關心他們。我們便能透過這一種模型的教會,把神的愛、這福音的訊息與別人分享。在未來的日子,這應該是越來越重要的一種模式、一種工作。
筆錄:溫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