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023的香港教會 - 低潮中重整與重尋

2024-02-07 / 梁國全傳道(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上帝很祝福香港,香港約有1,400間教會,可以說是一個多元的地方。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數字,亦都會提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教新)2023 年推出的核心研究,可以讓我們再作一些反思。 

堂會每週崇拜平均出席人數2014 - 2021 

說到「看見」, 我們從一些上述的數字和研究去看看到底今天香港教會整體正在面對甚麼樣的狀態。 從(圖一)數字看,直至2021年,香港教會每週實體崇拜平均人數是18萬,參與網上崇拜是10萬人,而評估移民人數是6萬人。另一方面,教會的福音工作情況又如何呢?崇基學院曾經作過這樣的調查,自稱為基督徒的人數為104萬,換句話說,教會的負增長應該是從14年開始。從04至14年這時段,上帝非常祝福當時的教會,不斷有擴堂、植堂、福音工作和社區服侍。在當時,上帝確是使用一些讓信徒所追求的「事情」去祝福教會,例如教會的「增長數字」等。不過,同時,我們應該如何去看教會群體呢?如果今天教會需要重建,那到底是要重建教會大樓,還是教會群體呢?!在我看來,我相信我們更需要建立信徒的個人信仰,讓信徒的生命能夠看見和被感動,因為上帝可以用一個人的生命影響很多的事情。 

另外,我們看見教會正在面對場地的限制。我們知道在這千多間教會當中,有很多是以學校或機構作為聚會的地方。所以也有不少敎會正在面對場地運用限制的困難,我們群體需要因應環境影響而作出相應的改變。就像在2022年, 當政府因應疫情關閉「宗教處所」時,使到我們重新思考甚麼是教會?就是當「信徒聚集」也有困難的時候, 我們如何去實踐彼此的相顧、相愛和實踐使命?王緯彬博士寫了一本書叫 Unbox 19,就是思考教會空間轉化的問題,其實, 與其說是轉化空間, 到不如說我們的群體如何被轉化, 讓我們懂得如何在空間或場地上更好地使用。而陳淑娟牧師很早之前已提出「教會閒置」, 事實上, 我們都知道教會閒置率最高的時候是在星期一至五,到底神的殿或這地方怎樣運用可以更好?我們需要深思! 

2023香港教會形態發展趨勢 

而在跟進教會移民人數這事情上,「教新」在2023年10月26日已發表研究報告,就是因應教會在2021年的實際環境而「作出改變」的選項,其中一個是「堂會改變運作模式」,我們以這個題目作了深化(質性和量性)的研究。發現香港因應社運、疫情環境和移民潮的影響,牧師、領袖和弟兄姊妹也減少了,堂會的空間仿似也大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改變堂會的運用模式,不單可以讓我們聚集得更好,而更重要是回應我們的使命。同時,我們把堂會對改變的態度劃分為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發現在2021年,敎會「不改變計劃」和「未有考慮作出改變的」,大約有200多家,而「已考慮的」約有100多家, 「已有計劃的」有21家。在2021年我們看見有38.8%的教會是會在「積極考慮」去改變,而在2022年,因應疫情和移民對教會帶來的震盪下,發現「未有計劃」的也有些轉移到「已有計劃」,而「正在考慮」的,也轉移了少少,在「未有計劃或不會計劃」反倒有增加了。所以,在這裏,並不看見教會的發展形態上有很強烈改變的趨向,不過,亦有約三分一的教會在考慮作出積極改變,在某程度上,也不是算是一個很惡劣的情況。 

教會「堂會模式」的變奏 

教會考慮的改變是一個「堂會模式」的改變,甚麼是堂會模式的改變呢?為甚麼會改變呀?教會改變運作模式來回應社會、社區和使命,是從關注雨傘運動的時候已經開始,另外,更顧慮到宗教的限制、講道內容因著信仰可能會受逼等等,上述的考慮因素就可從量性與質性的對比研究中已反映了教會的改變是因為「危機感」。而危機感內有阻力和助力,當教會崇拜人數改變,特別是青少年人變少和崇拜人數變化時,教會就會產生強烈的危機感,而堂會因應危機的態度會有不同,有教會因應危機產生改變的念頭,而有改變念頭又可順利進行改變的,就有三個選項:1. 繼續培育、 2. 會衆會產生很多意念、3. 危機感讓會衆擁抱異象, 參與提升,繼而再改變念頭, 再產生新的改變。所以教會的改變不單在於硬件的改變,同時也是信徒生命的培育, 而我們培育信徒, 讓他們得以看見,而這看見,亦包含着「體諒」這元素在其中,當然,當我們看見, 便能動起來!  

今天的「看見」,不是讓我們去批評硬件,更是需要我們去反思:信徒的離散、面對困境時,信徒的生命如何自處。 

再補充一點,有不少教會仍在變與未變的途中(圖三), 研究發現「信徒培育」和「社區服侍」是一個「預備」的階段,所以如果要教會有一個形態和服侍上的更新,教會是需要做一些信徒培育和社區服侍的工作。但另外,我們面對困難時,教會不能只依照以往摸式地一味去做,例如當教會靈性不理想時, 便想立即籌辦培靈會、主日學等等,當然, 這些可能都是好的,但做這些事情能否真正回應問題的需要?! 是不是我們「真」的看見,而且「心動」呢?還是教會只是面對市場效應或其大趨勢所帶來的壓力而做呢?教會需要學習拿捏做事情的先與後的重要性,才能帶來重尋和重整! 

當教會和弟兄姊妹被裝備妥當的時候,聚會的形式才能像「活水」( Be water),否則當教會的耐力和柔韌性未足夠時,都會使教會面對一定的困難。另一發現是當教會沒有預備的情況下而改變,將會遇到較大的困難,但這不是說會失敗,教會將會面對更大的艱難,發現有些教會在2014年已開始準備改變,所以教會需要耐性但也不可以太遲,錯失轉化的良機。同時,教會需要有一定的眼界和思維,我常和別人提及「牧養的轉移」(Pastor shift), 對於領導和牧養方面,我們需要有一個思維的改變,例如以往我們相信信徒必須在同一家教會參加「所有」聚會,但今天不少信徒是「多重群體」,那麼我們需要思考怎樣牧養和建立教會群體,因為我們正面對時代巨輪前進的一個契機。 

而教牧同工的人數,在我們大膽假設底下,相信香港教會尚有約三千餘人,但這數字未有包括職場領袖的人數,在領導團隊的更新不一定只依靠教目團隊, 因此,未來牧養的方向,可能我們更需要栽培更多的信徒領袖。 

至於「牧職流動比率」是高的!很多教牧同工轉職很快,這為教會帶來十分艱難的情況。同時我亦想在這裏和年青的教牧同工分享,現時很多年青牧者在神學院畢業後便當上斜槓(slash)牧者,其實當斜槓牧者是不容易的,我們應當先重尋當初的呼召! 所以我們需要體諒教會領導團隊正處於動盪之中,從前新入職的傳道同工,往往需要兩至三年的適應期,現在,可能在两個月後已需要面對衝擊期, 所以這些新入職的同工是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關心。所以「重建團隊」是整個教會群體需要更生的。我看見不少的教會同工和領袖都是非常有心的,盼望大家能夠看見對方、看見時代、看見耶穌在香港所作的事情,那麼教會的前路相信會容易一點。 

靈性與使命更新的挑戰 

在靈性與使命更新的挑戰上,我們看見在最近的五年,教會對靈性追求的熱忱不斷向下。當教會面對這麼多的工作、事工和弟兄姊妹流散的時候,信徒的靈性是難以更新。在過往三年來, 做「自然教會發展」(NCD)的教會信徒差不多有90%以往充滿熱忱的靈性的,如今都是在數據最低的位置,調查中,數值最低的兩項是「經歷神」和「讀聖經」,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的信徒在不同的生活層面上沒有經歷上帝。當再問:你能不能確信上帝在你生命中的帶領時,發現很多信徒都不能作出正面的回應。信徒讀聖經, 到底出現甚麼情況,以至產生了這樣低的數據,可能是因為神的道不能進入信徒的生命、沒有看見和去經歷。 就像我們今天講的「實踐神學」,實踐後,「經驗」進到我們生命,帶動我們經歷上帝。這些數據都是給我們看見今天的一個現實。 

堂會因疫情而增加的牧養方式 

在疫情期間,我們發現很多教會對社區服務是積極回應的,特別是派口罩,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只可惜媒體並沒有太多報道。在疫情中,我們對教會的社區服務是給與正面的肯定,但可惜的,直至關閉宗教處所的條例出現,教會開始出現分歧。 

「需要」為本的報道 2020 - 2023 

另外在2021至2023期間, 一般來說,教會在派禮物的工作是出色的,所以,「有愛心的教會」數據是不錯的。而「整體佈道」,當中包括茶座、佈道會和接待新朋友等等的數據也是相當高的。但「個人佈道」的數據則偏低,可喜的是在2023年的數據讓我們看見有所增長。而「適切尋道者的需要」的數據雖然在2023年是微微下降了,但仍較過往2020年至2021年為高。雖然這些數據都是出現在NCD教會研究之中,但是從這些數字卻可以讓我們看見香港教會在佈道工作上是不斷努力的。同樣,在培養信徒靈命的工作上, 教會也需要讓大家看見,讓整個信徒群體能夠「心動」,能夠看見香港教會的處境和我們的生命之後,去回應上帝。 

宗教處境 

而「宗教處境」就是法例22條,國家鼓勵我們去支持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動場所所展開的愛國主義教育等等,都是我們需要適應,這是社會的一個實際處境需要我們快將面對的。 

不斷更新 

最後, 用以下「口號」作為分享的總結: 

洞悉先機、適時變革 

容納異己、兼容同行 

累積經驗、創新嘗試 

培育門徒、回應使命 

關懷社會、福音見證 



豐盛社企學會使命商道論壇2023  

溫漢球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