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會的固態狀況可以液態流動

2024-02-07 / 陳淑娟牧師(香港基督教宣道堂主任牧師)

固態教會 vs. 液態教會 

在我過往短短的牧會經驗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正是面對這大時代的趨勢,不論是疫情或社會趨勢,讓我看見經濟似乎將要進入寒冬,另外,政治和宗教走向的不明朗,所以在這段時間讓我們更多討論「液態」和「固態」教會 (圖一)。有人作出這樣的界定:「固態教會」可能是形容一般的堂會,是比較建制式的,有制度、講成果的。另外「液體」教會可以是流動性的,例如有些「社企」也可以稱為液態教會,而近期關於簡約、無牆、原宇宙等教會有較多討論。事實上,我是很認同雷競業老師所講的「各按其職」,其實每一間教會都可以在社區發揮不同的影響力和果效,亦沒有「對立化」,就如梁國全傳道所講的「我做了而你不去做,這就是你的錯」,甚至「不變就是錯」這種觀念。我們面對呼召、使命的人生或上帝所賜予的形象,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不能總是抱着一種絕對的對立化來看所有的事情。正如梁國全傳道所講,現時香港有差不多1,400多家教會,我相信不可能把1,400間教會轉眼變為液態教會,而走另一個極端也是不能,所以今天討論和思考的是「從教會的固態狀況可以液態流動」。 

我教會就是「實驗室」 


很多香港教會都有自己的傳統,是暫時不能作出改變的。過往我和超過100家教會同行,如果鼓勵教會立即改變或者完全不回應社會的趨勢,都是十分困難的。我覺得每家教會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教會傳統去想像自己教會的轉化。例如,我自己的教會就是一個實驗室(Lab), 即使出了些差錯也不會影響別人,如果在嘗試中發現可行的,我們可以和別的教會分享經驗,一同協作。 所以我的教會是一家奇怪的教會,各式各樣的事情都同時發生在其中,例如教會有一家社企、有一家自行營運的SEN訓練中心,同時,我們又是一家實體而又有制度的一家建制派教會,別人可能覺得奇怪,而我會用「一家有固態中液態流動」的教會來形容自己。特別是教會的SEN中心,這中心主要是幫助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和家庭,而這中心的設計是獨立於教會之外,中心的選址是在大角咀、深水埗和太子中間,我們主要服侍的對象不是自己教會的弟兄姊妹, 反而是教會附近社區的學校或者附近的教會,為的是在社區服侍和見證基督。

 
在疫情中,因着教會以液態流動而沒有關門一日而感恩,以下是我們的經驗:我們設立了24小時電話熱線,讓街坊可以隨時告訴我們有關他們的需要。我們就用步兵的方法派送物資,後期更加入車隊。同時,我們在社區劃分不同小區,並選出了一些劏房住民作為「樓長」去處理該小區不同劏房住戶的需要,作出關顧,效果更佳。這都是一些我們的經驗來說明教會是可以液態流動! 


教會的另一個例子,在一年前我們建立了一家社企。而我們服侍社區的理念是「藉着基督的愛透過我們的行動而讓人看見上帝的存在!」 我們都不太考慮別人是不是立即相信耶穌或來教會,我們只是學習用各般的智慧,讓他們去到上帝的面前。

  

社企「心耕製作」理念 


社企的建立是我們發現有些家長在教會附近常常聚集,了解後,發現他們很需要工作,但是礙於小朋友有學習障礙,他們不能有一份正常的工作。我們看見這需要就思考如何可以讓他們發揮,於是就建立一家社企。社企之路並不一帆風順,社企是生產食物的,而最大困難就是向政府為教會厨房申請一個食物工場的牌照。為這事情,我們可以說是排除萬難,從申請臨時的食物工場牌照到取得正式的食物工場牌照, 從我們原以為只需費用港幣3,670元到最後,教會付出了20多萬元,原因是要修改廚房來滿足政府的法例。在整個過程,我們學習到與弟兄姊妹的溝通,每一步讓弟兄姊妹明白了解,一步一步進深。我們這社企是有六個理念 (圖二):第一, 我們要讓參與的婦女可以被充權,恢復她們本有的尊嚴和價值, 問題是我們怎樣發掘和發揮她們,又或者如果我們知道她力有所不及,我們就和她們一起協作,因為我們都是同行者。第二,對當中已認識耶穌的姊妹, 我們幫助她們學習「營商宣教」,踐行信仰。甚至,最近也有不少教會的年青人想要教會支持他們開咖啡店,我們也決定支持,如果在教會內不能作的,可以差派信徒往外去做,這就是液態的流動。第三,社企需要自負盈虧,不能只找捐款者支持,因為社企始終需要自我維持的。感恩是我們社企的盈利在扣除一切人工和開支以外,參與的婦女仍可以分紅,另外所賺得的利潤亦投入到社企中繼續發展。第四,讓不能外出全職工作的基層婦女有收入。我們對所有參與者,不論信與未信,都要讓他們明白天國的價值觀,就是公平、公義、公正,每一位來參與婦女的時薪是100元,而不是最低工資,因為我們明白手作的工作是十分困難和有價值的。第五,另一個理念就是促進社區共融,因為在廚房裏,我們有小組組員、有信主與未信的,總之有需要的人想來,我們也歡迎一起「玩樂」工作。第六,建立婦女在家庭角色以外的技能。除了烹調煮食以外,她們也會和我一起出隊服侍,例如到別的教會去講道,又或者自己嘗試競投一些攤位,嘗試學習營運生意。最近,我甚至教一位婦女學習「網上營銷推廣」online marketing,後來她發現這學習有助於和她兒子的溝通,她甚至覺得在這方面她更勝過兒子,一位小學尚未畢業的婦女竟然開始接觸「網上營銷」為她們充權。憑藉營運社企,我們看見這社企和社區的結聯和不同教會的結聯和協作,在社企工作的婦女會分享她們的生命轉化。在這個世代,我們不能再單打獨鬥,我們彼此需要協作,不管對方是NGO、社企、教會,液態或固態,彼此學習協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才可產生槓桿的效應。 
 

跨代同行計劃 -「銀鈴樂計劃」 


而本文的第二個課題就是「看見,就動了!」 當做社區工作時,我們不應只問自己想做甚麼。有一次有一家教會想開一個鋼琴班, 訓練司琴,因為教會缺乏司琴,但是他們並未考慮到學員學習後是需要練習的,這就是一個「盲點」。有時教會在考慮事情時往往是從自己的角度來出發,所以在這裏想重申一點就是「看見」,雖然每個人的看見也不一樣,但我們必須要學習「細心」的去看,要不然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裏有一個例子去描述甚麼是看見,我們教會有一個飯堂,很多長者都會在這個飯堂用膳,剛巧那天我坐在其中, 我就看見一班長者和他們旁邊的一班婦女,我即時有一個念頭,這些長者和婦女他們能否有一些協作發生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禱告,在2023年9月,我們便推出一個跨代同行計劃名叫「銀鈴樂計劃」! 在這計劃前,我們看見幾個事情 (圖三): 第一,香港老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獨居長者和雙老長者非常多,而且自殺率之高是我們所不敢想像的。最近,我與同工的婦女看了一套電影之後,每人嘗試用兩個字來描述自己的看見,有人說是包袱、尊嚴、良善、公義等等,我們都看見長者們在他們年青力壯的時候對香港作出很大的貢獻, 相對較為年青的我們需要思考怎樣去服侍他們。第二,看見我們教會的優勢 (圖四),每天有超過100位婦女活躍在教會之中。這些婦女皆有其生活壓力、可能有一些新來港的需要適應社交、她們的教育背景影響了她們的就業機會,而且在我們教會的特色就是有大量的SEN家長。當看見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為這些婦女充權。另外, 我們看見計劃的背景和教會的優勢:長者飯堂接觸過百位長者、中西醫義診服務、送藥服務、職業及物理治療團隊, 和充分利用「明德中心」(教會的SEN訓練中心)這地方等等。看見教會帶着這些優勢,我們嘗試實踐跨代關懷,這是一個雙贏計劃,我們去訓練這些婦女成為「關懷者和同行者」,去照顧獨居長者, 與雙老長者同行。 
 

服務對象 - 基層婦女(照顧者) 


另外,我們讓所有婦女都學習長者的身、心、社、靈, 全人關懷的需要;「肉身」的需要,我們設計了服務,包括健康講座、健康檢查、痛症舒緩、義診、陪診、送藥、剪髮、家居清潔、送飯等等。在「心靈的需要」方面,當中服務包括情緒治療、生死教育、探訪同行、輔導服務、定期約談等等; 在「社」群建立方面, 我們有長者團契、小組活動 (我們規定每個月最少和長者去飲茶兩次, 長者都非常高興和重視的。)、主題活動、避暑中心、長者飯堂等等;最後關懷的就是他們「靈」裏的需要,我們提供包括福音活動、福音粵曲、讚美操、聖經閱讀、祈禱會等等。就是這樣我們在油、尖、旺區服侍了差不多200多位65歲以上的長者。我們也招募了16位的資深照顧者(「資深」是代表主內姊妹), 和24位初級學員照顧者 (圖五),而這些初級學員主要負責陪診服務。所有照顧者都需要參與訓練課程,課程包括認識長者需要、健康檢查、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痛症治療課程、探訪長者技巧、長者生死教育、長者家居清潔、認知障礙訓練等等。同時,教會對所有照顧者皆有小小的津貼,雖然只是數百元超級市場現金券,感恩是這些照顧者都樂意參與在其中。我們希望用這樣的一個模式去照顧長者,又能為婦女充權。 


需要看見的,是我們自己的社區、自己教會和弟兄姊妹的特質,再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行動,而這行動是可以百花齊放的。不同的教會是需要不同程度的轉化, 但不是要追求所謂「完美」的轉化,只需各教會按着社區和堂會的特色, 和自己回應的能力,就可以有千百種的變化, 一齊彼此各按其職,在上社區內彼此共融,互相協作,相信這就是神的教會。 

筆錄:溫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