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聖餐作為一種「記號」:推薦《聖餐禮的四十面體》

2025-09-01 / 趙崇明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專任教授(部分時間)

香港教會在崇拜中普遍重視講道,卻未必賦予聖餐禮同樣的地位,其中尤以一些福音派和無宗派的獨立教會更明顯。可能在不少信徒心目中,聖餐只是每月一次「例行公事」的宗教禮儀。加爾文(John Calvin)卻提醒我們,教會存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宣講聖道和施行聖禮,前者是不可見的道(The invisible Word),後者是可見的道(The visible Word)。同樣是上帝的道,應該擁有同等地位。當教會輕看聖餐禮,信徒自然對聖餐的了解非常有限,香港大部分教會的聖餐觀都採納「記念說」,信徒卻不知道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聖餐觀,更遑論能以多重向度去認識聖餐禮對塑造信仰生命的重要。《聖餐禮的四十面體》一書,可說是補這方面的不足,作者主要以聖餐作為一個「記號」(sign)這一焦點來貫串全書,配合簡潔的文字、短小的篇幅,深入淺出地從四十個向度來闡述聖餐禮的深層意義。我推薦這書。 

___________________

神學日常系列最新電子書作品

已在Google Bookstore上架

每一次領聖餐都是重新檢視信仰的屬靈旅程

鄒賢程傳道與你分享他四十次施行聖餐禮的深刻領受,帶領你進入聖餐禮的神聖堂奧——

《聖餐禮的四十面體》

按此即買

簡介:

作者在多年的牧會生涯中,大約四十次施餐的服事,如同四十次屬靈旅程的累積,對聖餐有了更深刻、更新的體會。本書是他整理了這四十篇施餐的短講信息,希望能將這些領受和體會,分享給眾教會的弟兄姊妹。為甚麼要叫「四十面體」,而不是「四十個角度」呢?因為聖餐的意義就像一顆鑽石,經過精心切割後,擁有無數閃耀的切面。每一個面,在光線照射下,折射出獨特而燦爛的光芒。每一個角度的領受,雖然有所不同,卻都是從同一個真理的光源──基督──所反射出來。正如保羅所說:「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就如同從鏡子裡反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