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元宇宙」的牧養反思

2023-04-22 / 王安洋牧師 總會牧職部部長、福泉堂主任牧師

就這末世「去中心化/反權威」的最新趨勢,包括「元宇宙」的發展;「虛擬貨幣」的經濟體系和買賣;憤世、厭世、避世的「躺平」心態等,筆者嘗試探討「元宇宙」這課題,拋磚引玉,跟大家一起作初步的牧養反思。

1.「元宇宙」為何會出現?

元宇宙(或稱後設宇宙、形上宇宙、元界、超感空間、虛空間、魅他域)是由Meta和Verse兩個單詞組成,Meta表示超越,Verse代表宇宙(universe),合起來即為“超越宇宙(Metaverse)”的概念,指到一個平行於實體的人造數碼空間,由3D、 AR(Augumented Reality擴增實景)、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景)、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等技術支持的虛擬現實的網絡世界。在這空間內,人類可以創造、嵌入,連結及沈浸於其中,享有個別及共同的社交、工作生活、娛樂、購物、遊戲、活動、創造、協作、學習、教導、訓練、分享及逃避生命的虛擬世界空間。元宇宙確是一個勢不可擋將實體空間、距離與物種的非物質化的空間。[1]

「元宇宙」其實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於擴展現實(XR)、區塊鏈、雲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概念具體化,其思想源頭來自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於1981年所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他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機接口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而這個詞則誕生於1992年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人們在其中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因着疫情所帶來的疏離孤單,人們內心其實渴望提升連結,擁有歸屬感。此外,人類仍有追求公平公義的渴望,故需進入「理想化的元宇宙」,其中的區塊鏈(block chain)、數位資產憑證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或「在去中心化」的理想,讓大量商機投入,加速平等、公平的實踐。另因臉書(Facebook)改名Meta,並在商機的驅動下,科技演進將有更快的步速。

「元宇宙」是一個持久化及去中心化(沒有中央統管機構)的線上三維虛擬環境,將有無數個虛擬世界互相聯結而成,跟我們的現實世界也緊密連繫,亦將成為一個穩固和獨立運作的經濟系統,也能體驗化身數位資產在「元宇宙」不同部分的可轉移性。此虛擬空間需要各種科技,例如區塊鏈、人工智慧、增強現實、機器視覺等,也需要許多不同產業的公司投入開發和共同合作,建構一個共享的平行時空的數字世界。它基於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於數字孿生或數位分身(Digital Twin)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密切融合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分系統上,是一種沉浸式的數碼環境,人們可以在當中以虛擬身分進行各生活層面的活動,並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内容生產和世界編輯。「元宇宙」中的所有事件都是實時發生的,並具有永久的影響力,其生態系統包含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要素,例如頭像(Avatar)身分、內容創作、虛擬經濟、社會接受性、安全和隱私,以及信任和責任,也將涵蓋和應用於各種產業和市場。 

2.「元宇宙」反映了人何種需要?

在「元宇宙」發展的背後,除了商業利益外,就是人在「真實世界」過得不順利,才會拼命往「虛擬世界」這裏鑽,反映了人至少四種的需求:[2]

a.意義價值的追求;

b.身分認同的需要;

c.歸屬社群的渴望;

d.分配正義的訴求。

3.聖經裏有否回應「元宇宙」的訴求?

在希臘文, Meta 這個字是一個填置詞,表示「在當中」(in the midst of) 或「之後」(After)(參啟一19,四1,七1)。初期教會時代的天啟文學(如啟示錄的內容),幫助生命能超越現實那充滿限制、剝削、埋怨等不理想的生活,因盼望未來完美的遠境,從而得力活在當下。聖經指向末世基督再來。聖經沒有指出由科技帶動的世界是否聖經中預言的末世,但聖經卻清楚指出神的全知全能 (創十七1;賽三十一4;林後六18;啟一8),以及神的臨在(出十九11、20;申二十八24;太十六28;徒一8,十四11;羅七9、11;林前三16;林後六16)。而且,凡遵守神命令的、亦住在神裏面 (約壹三24,四12)。故此,有足夠理由相信,人與神的相處和空間,並不能因元宇宙而隔絕。[3]當然,「元宇宙」這課題還有很多的領域,需要基督徒學者和牧者們繼續作更多旳神學反思和整合。

4.教會當如何回應「元宇宙」的挑戰?

科技帶來的網絡連結,是否能取代真實的交流?抑或因缺少真實團契,人心更加背離?在數位空間的匿名溝通中,是逐漸強化還是弱化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的信任關係?元宇宙的世界是否真能達到「去中心化」?究竟去哪個中心?元宇宙和區塊鏈技術到底能帶來經濟的正義,還是在數位空間中更加令人們對正義的追求變得麻木,加劇經濟和社會階層的不公義?數位空間的虛擬替身,到底是一種幫助人類探索身分認同的方式,還是另一種隱藏自我的嘗試?

面對科技帶來的衝擊,教會所面對的真正議題,已經不是“要不要”面對,而是“如何”回應。虛擬世界之所以有市場,正因真實世界太虛偽。「元宇宙」正凸顯真理的必要與福音的寶貴,末日種種亂象與是非顛倒,更提醒信徒做好準備接受衝擊。在「使萬民作主門徒的福音大使命」的前提下,基督徒及教會當如何進入「元宇宙」世界?面對這潮流的挑戰,我們傳福音的方式與概念需要如何調整?

基督徒需要保持敞開但明辨的心,要在真道上站立得穩,正確整合「元宇宙」神學觀,既不把元宇宙無限美化和神化,變成另類的「科技巴別塔」,但也不需要把元宇宙無限妖魔化,視為連上帝都無法救贖的地獄深淵![4]此外,也要致力去掉自我和虛偽,並以基督為中心,追求及活出公正與公義。我們要見證並反照上帝的榮耀,其次,就是要愛上帝、愛鄰舍和彼此相愛與關顧,特別在家庭中。基督徒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是被呼召效法基督,進入人們生活的各種空間。基督徒須為見證主名和福音,在科技帶來更多新的連結中建立真誠的信任關係,竭力活現「互為肢體」的信仰本質,讓信徒之間有更多真實、相愛的連結;教會組織也需要簡化,除去階級與僵化,落實「信徒皆祭司」。只有真實作主門徒,讓真理把信徒凝聚在一起而非靠組織,如此才能對抗虛擬的潮流。人們因在真實世界過得不順心,才會拼命往虛擬世界鑽,而這一切,正是傳福音的絕佳良機!

現時不少教會正商討開展建立「元宇宙」教會和作「網絡宣教」,並培訓「元宇宙的牧者」。[5]在未來的世界,所有的人、社群可能都會在元宇宙裏,故教會更需培育和興起「好牧者、好領袖、好門徒」,[6]在「元宇宙」裏體驗和活出信仰,以及進行「牧養」的工夫,特別需要建立年輕一代,尋找和接觸那些宇海內未得之民(The Unreached),以及已離開教會 (The Unchurched)、不能參加教會的信徒(The De-churched) 。[7]

[1] Jon Radoff, Building the MetaVerse, http://buildingthemetaversedeck2-210603143622

[2]參董家驊牧師,《元宇宙,是我們的機遇,還是挑戰?》,2021/12/30。

[3]參周志堅博士,《元宇宙教會的神學探索與反思》,2022/02/16。

[4]參董家驊牧師,《元宇宙,是我們的機遇,還是挑戰?》,2021/12/30。

[5]參第13屆網路宣教論壇IMF(Internet Mission Forum),關於「元宇宙時代Metaverse教會與宣教的機遇及挑戰」的探討。

[6] 參基督教論壇報/新聞時事,《美麗新世界?潛藏隱憂?元宇宙教會將超越想像》,「蔡志堅牧師:儘早參與另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建造」,2021/11/03。 

[7]參周志堅博士,《元宇宙教會的神學探索與反思》,20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