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的心與自閉症兒童相遇
2021-09-07 / 陳小碧
- 每當我張開雙手迎接他的時候,他總是匆匆掠過,沒有和我交換半個眼神。
- 每次我講聖經故事,他的目光總是投向窗外,頭側向一邊,彷彿對故事沒有絲毫興趣。
- 每當我們分組玩遊戲,他都獨自留在座位上,若助教牽著他的手參加,他會被動地參與。
- 他大部份時間沒有什麼表情,然而在唱詩歌時,卻顯得很開心,會拍手,擺動身體,媽媽說他經常要重複聽同一首歌很多遍。他說話的音調有點特別,有時候能和我對話,有時候我聽不明白。
上述這些觀感,會否曾出現在我們的主日學班上?當主日學教師是一種不一樣的服侍,我們承擔了箴言22章6節的訓諭:「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可是,當我們面對著一些孩子,出現一些可能是自閉症的徵狀,便會不期然產生一些不安、無助和沮喪的感覺。
不安的原因往往是來自對自閉症的不足認知。根據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V)的標準,自閉症譜系障礙屬於神經發育障礙。在網上不難找到有關資料;然而值得注意的,兒童是否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是由專業人士診斷的。故此,我們的認知只是增加我們的接納和理解。
自閉症兒童主要的徵狀是在溝通和社交上出現缺損,上述那個小朋友沒有目光接觸、沒有什麼表情、獨自留在座位中,表示他對人際的興趣比較弱,不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至於聽故事不留神、說話的音調特別、說話的內容未能讓別人明白,表示在溝通上,未懂得用恰當的語言。另外,重複聽一首歌表示狹隘的行為和興趣。
由於自閉症兒童的個別天分經常被傳媒報導,許多人有錯覺,以為自閉症兒童都有獨特的天分;事實上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中,有百份之七十是同時有智力障礙的。因此,我們日常接觸到的自閉症孩子,大部份在理解和認知上都需要我們額外照顧。
教師們感到無助,原因是苦無對策,尤其是當我們眼見自閉症小朋友不理解活動的內容時,心內不禁焦灼。幫助自閉症兒童學習的策略,包括:視覺策略、心智解讀、社交遊戲、社交故事、言語治療和感統訓練等等。這裡介紹在主日學活動中可以應用的三種策略。
首先,是視覺策略。運用視覺元素幫助小朋友理解。視覺元素可以是圖像、文字、符號,它的好處是隨時可以回顧,與純粹聽指令不同。指令由於要求聽覺專注,而聲音卻沒有實體,不能隨時回顧。視覺策略可運用於環境,把兒童活動的位置、課室內的物品標記清楚,列出活動預告(圖一),甚至是排隊位置(圖二);同時,也可以運用在程序上,每完成一個程序,便可把圖移走(圖三);此外,也可作為課室規則。善用視覺策略於環境中,可減少滔滔不絕地發出指令,只要輕輕地指向貼圖作為提示(圖四),便可幫助小朋友重新投入程序和活動。
其二,是心智解讀(Theory of Mind)。這本是一個課程,幫助小朋友從別人的表情和姿態解讀別人的意圖和感受,突破自我。然而在主日學過程中,也可多邀請小朋友注意別人的意圖和感受。例如老師在講故事時,除了聲調抑揚頓挫外,也要注入豐富的表情,此外,更要提出一些相關的提問,例如:「你看看耶穌的表情,你覺得他在想什麼?」。
其三,是社交遊戲,小朋友通過互動,學習和其他人相處;同時也可以擴闊他們停留在過於狹隘的行為模式。主日學老師在設計活動時,多加入一些要彼此輪流、合作、用語言彼此鼓勵的方式。例如:「我們現在要分組了,你想邀請那一位小朋友做組員呀?你邀請他呀!可唔可以同你一組呀?(示範)」。老師也可加入手勢,例如用手輕拍前面的小朋友,同時向後面的小朋友說:「佢玩完便到你,欣賞你忍耐等候呀!」
沮喪的感覺是老師的情緒反應,也容易讓我們裹足不前,我們很容易為了小朋友的不投入、不理解或不恰當的行為,變成對自己的控訴,彷彿自己不配。主日學老師要正視自閉症小朋友的需要,並調整內心的期望,這兩件事都是十分重要的。當我們改變目光,不用“正常” 與“不正常”的規範,改變為只是“普及”和“不那麼普及”的角度,便會豁然開朗。讓馬可福音十章13-16節中的小孩子們成為我們服侍的對象,因為耶穌並沒有把小孩子劃分成各種類別或等級的孩子。盼望我們能以開放的心與自閉症的兒童相遇。
~本文版權屬陳小碧姑娘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