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教育與傳承

2023-09-06 / 鄺建文老師 (播道神學院基督教教育科講師)


  1. 神學教育回應「斜槓牧者 slash pastors」

1.1斜槓的來臨

九龍巴士 KMB 自2022年12月起,大力推動招聘「半職」巴士車長,並鼓勵救生員、學生、家庭主婦等,成為半職車長,同時滿足生活不同角色,實踐「斜槓職業」。現在,也有神學院的畢業同學,選擇「斜槓牧者 slash pastors」的身份,選擇以半職作為教會牧者,另一半時間發展其他身份,例如媒體牧者、神學研究員、營商宣教士等。可見 2007年艾波赫 (Marci Alboher) 提出的「斜槓職業」觀念已影響着我們。

1.2對傳統神學課程的挑戰

一向以來,神學教育的課程設計,都分作兩大類別,一類是「牧職訓練課程」,旨在訓練全時間於教會或機構事奉的牧者;另一類是「信徒領袖培訓課程」,旨在培訓帶職的教會長執、導師、領袖等,兩者界線分明。但現在出現「斜槓牧者」的新趨勢, 剛剛把牧者身份放在以上兩者之間。講者認為在聖經中耶穌呼召十二門徒,是「全時間奉獻」的最佳支持,但使徒保羅「織帳棚」的事奉模式,也有其適切性。而近期「斜槓」的討論,正正把「全時間牧者」與「帶職教會領袖」兩者的界線模糊化。

1.3思考神學課程新設計

今日的神學教育,須要重新檢視以上課程的「二分化」 設計,是否仍能對應現代牧者的事奉模式。當教會牧者同時在社會上有其他職業或身份,甚至有「媒體牧師」用其「專長」服侍多間教會;我們需要思考,現在三年的「道學碩士」課程,是否接受有志作「斜槓牧者」的信徒報讀?而「信領袖訓練課程」的畢業生,是否也可以躍升為「斜槓牧者」?講者並不建議完全拆掉之前的課程系統,但建議加入新元素,或研究增添第三類「靈活課程」的安排。


  1. 神學教育將可能由「部分時間」學生佔主導

2.1近年收生不足的情況

2022年8月,《時代論壇》刊登了文章,提到香港各神學院收生不足的問題, 並指出願意全時間奉獻的年青一代減少了。2022年5月,《Christianity Today》亦指出美國多所神學院,近年正縮減規模,包括 Trinity's Divinity school (TEDS),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及Moody Bible Institute。同期,甚至有不少道學碩士課程的學生,原本以全時間模式修讀,也轉為半工讀模式。

2.2近年部分時間學生的增長

雖然不少神學院收生不足,但仍有一些神學課程正在擴展中。以播道神學院為例,現時「全時間」修讀道學碩士的學生大約有40人,其他「部分時間」修讀牧職課程的學生,包括神學碩士及教牧學博士,大約有30人。另一邊廂, 部分時間修讀「非」牧職課程的同學,包括聖經研究、基督教教育、崇拜學等,大約有170人。此外,每學期參與「證書課程」的學生大約有800人。可見,「全時間」修讀道學碩士的同學,是眾學生中的「少數」。

2.3神學院未來的生存之道

講者親眼見證,二十年前的神學院,是以全時間課程為主流,例如神學學士及道學碩士課程;而其他部分時間課程,實屬「延伸」課程。時至今日,部分時間課程,反客為主,在學生人數上,成為神學院課程的主流。神學院需要思考未來神學課程設計的「主旋律」,是否以訓練牧者為先,培訓教會領袖為副? 雙線並行?還是需要轉型,吸納更多不同的學生?這實在需要繼續探討。

  1. 香港神學教育回應海外需要

3.1近年出現的海外需要

無可否認,近年香港有不少信徒移居海外,而海外香人的神學教育需要,原來也上升了。以播道神學院為例,基督教研究學士BACS 網上課程,報讀的人數比想像中多,除了本地學生外,還有學生來自英國、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等地,他們大部分都是「前港人」。

3.2網上神學教育的變化

其實網上神學教育已經發展多年,美國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yical Seminary,及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 都發展了成熟的網上神學課程。本港的神學院也不例外,也逐步發展網上課程,以便全球不同地區的信徒修讀。但據經驗所得,網上課程不必與實體課程互相排斥,而是可以「混合」,進行「Online to Offline (O2O)」的師生關係建立,使教學更人性化。例如在網課之外,全年另安排一兩次同地區的「實體師生交流會」。不要輕看這個安排,這能使教學質素得到明顯提升。

3.3神學院發展海外分站

從以上的發現可見,除了100%網上課程外,神學院建立海外分站,也將發揮重要角色,大大提高教學質素。播道神學院已經於英國與其他友好單位,聯合發展聖經研究深造證書課程。日後,還可能計劃於歐洲、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等地建立分站,發展新課程來回應海外神學教育的需要。

  1. 神學教育中國化

4.1研討會引發的討論

隨著2023年5月在本港舉辦的「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完結後,「神學教育中國化」的議題也開始被討論。有牧者關心,神學院是否需要開設愛國教育課程?是否要討論「因愛稱義」的神學觀念?講道學課程是否需要教導學生使用更多中國先哲前賢的例子?講者表達,以上問題仍需時間研究。

4.2基督教中國化在香港的定義

我們必須密切留意,並且主動研究,基督教中國化在本港的定義是甚麼?管浩鳴牧師曾向《明報》表達,基督教中國化即是「本色化」,但亦有其他基督教學者在《明報》刊登文章,表達中國化有別於本色化。講者認為,隨著時間過去,定義將會越來越清晰。例如著名的王明道先生,他對早期中國教會有著明確意見,今天我們是否適合在講道中引用王明道先生?又例如丁光訓主教,他提倡的基督教神學,是否需要包涵在香港神學教育的課程中?相信「時間」會給予我們清楚的「答案」。

4.3為新時代作好心理準備

講者認為,當以上的定義都清晰後,將引來神學教育持份者的熱烈討論。相信到時有部分學者將認同並接納新趨勢,也有部分學者未能認同,這是意料中事。講者相信,未來香港的神學教育會持續發展,不會倒閉;然而,當中的人事變動,可能是相當急速的,我們需要對這方面做好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