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訓練=培育門徒領袖(Discipleship = Making Disciple Makers)

2022-09-09 / 余仕揚牧師

大使命的關鍵,是傳承,當代同義詞就是持續發展,讓門徒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地倍增,教會才不致於油盡燈枯,兩成人做八成事,使命免後繼無人。所以,門訓並非單要訓練更多門徒(make disciples),關鍵是訓練更多門訓領袖(make disciple makers)。

當今不乏主張門訓的教會,焦點卻大不同:部份教會停留於口號(slogan),順應潮流,參加門訓大會,講多過做,缺乏理念和實踐。有教會視門訓為課程(program),將門訓與其他教會主日學分隔、分別為聖為單一系列,完成門訓課程就等於完成門訓。有的將門訓等同於生命指導(life coaching),以定期約見形式輔助門徒突破成長關卡。有的主張師徒關係(apprenticeship),門徒在教會事奉和個人生活上順服師傅指令,複製師傅樣式。

然而,這些門訓理念都不完整。一方面,培育門徒並非只限部份人參與的其中一個教會環節,乃是涉及全教會成員的整全教會生活,無論崇拜、講道、查經、團契,抑或主日學課程,雖然形式和內容有異,目的都為「教導他們遵守」基督的吩咐(太廿八20),瞄準生命塑造的導向。另一方面,重點並非問如何做門訓(how?),關鍵是為何做門訓(why?),以及培育甚麼樣式的門徒(what?)。門訓目的是繁殖門訓領袖,保羅就掌握到門訓的精髓:「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導的,也要交託給那忠心而又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牽涉四代的教會領袖!)有曰:「領袖不是要培植跟隨者,乃是要培育更多領袖」(“Leaders don’t create followers, they create more leaders” by Tom Peters)。要栽培的是有基督樣式的門徒,並非複製師傅樣式或作某門訓大師的門徒。大使命涉及萬國萬民,培育門訓領袖就是教會的命脈,否則大使命也難以持續。

當今大多教會的栽培系統也局限於門訓的初階(如初信、受洗、入會),止於受洗和成為會友,難怪不少教會都缺乏事奉者和領袖作傳承。有見及此,尖福堂由今年開始將門訓理念融入成人主日學體制,編寫門訓材料,目的就是要培育門徒領袖。

新體制提供一個成長藍圖,分為四大階段:將慕道者培育成為信主受洗的會友(100系列),至學習聖經知識和靈性操練成為門徒(200系列),至培訓成小組組長(300系列),最終探索個人召命栽培成為屬靈領袖(400系列),達至培育門徒領袖的目的(參下表)。


100

系列

目標:成為會友

必修:101福音班、102洗禮會友班、103聖徒生活

200

系列

目標:成為門徒

必修:201祈禱與靈修、202聖經的故事、203信仰要義

300

系列

目標:成為組長

必修:301小組組長訓練、302小組查經訓練、303小組關懷訓練

400

系列

目標:成為領袖

必修:401屬靈領袖探索、402召命與奉獻、403領袖宣講


門徒透過課程(program)在知性和靈性上蒙造就之餘,也同時在小組團契中學習事奉作組長、查經或關顧,這三樣都是作門徒領袖的重要元素。繼而以正副組長形式讓年資淺的門徒以師徒形式(apprenticeship),跟隨較資深的組長學習培育組員。正副組長又定期約見小組牧區的牧者作生命指導(life coaching)。組長可再參加進階的領袖訓練,提拔成為牧區區長或部門領袖,甚至選召作執事或蒙召修讀神學作教牧全職事奉。重點是為要有規律和紀律地栽培門訓領袖,教會才有足夠持航力履行大使命,為主走更遠的路,攀更高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