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憾人生
2022-03-02 / 鄭子遴
十九世紀時期,一位叫威廉波頓(William Whiting Borden)的美國年輕人,因一次周遊列國,看見世間太多苦難,遂立志成為一位宣教士。他放棄富二代能享受的榮華,力拒諸多世俗的誘惑,進入神學院讀書,排除萬難,終於畢業,及後往印度接受宣教前的訓練。怎料出師未捷身先死,他在印度不幸染上脊髓腦膜炎,一個月內就去世了,終年只得二十五歲。在世人眼中,他的人生的確充滿遺憾,既沒有享受人生,也不能實踐理想,然而,他在父親餽贈的聖經上寫上了「No Reserve, No Retreat, No Regret.」幾句話,卻給了世人很重要的啟迪。
事實上,他那三句話是在分別三個時段寫下的。「No Reserve」(不保留)是在他看見世上許多人困苦流離後,決意成為宣教士,把福音傳給那些人而寫下的。他如此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上帝,必然從祂那裡經歷很大很大的領受,那應該是一份千金不換的情義。假如我們相信有好些人為得到心儀的玩意而不惜一擲千金,常把「千金難買心頭好」的話,就不難明白,只要找到一生所愛,就算要付上多大的代價都會甘之如飴。
由此,波頓為上帝踏出奉獻之路,在幾年大學生涯期間,不斷禱告求問前路,終於立志要前往中國,向當地的穆斯林傳福音。儘管有許多大企業和大學想招攬他,他卻決定到神學院進修。當他獲取錄時,就在聖經裡寫上「No Retreat」(不退縮)。上帝對他的恩與義,驅使他奉獻生命,並以「不退縮」作為憑證。摩西踏出紅海,除了相信上帝,還有一個原因:他已經沒了退路。我們懂得計劃未來固然是優點,但凡事為自己留太多後路,終究很難實踐理想。
波頓的無憾(No Regret)既是前兩者的結論,也是立志。因著無不保留和不退縮,使他毫無遺憾,因為他的心意已經可昭天地,正如你愛一個人,就算最後無法跟對方共偕連理,你的愛亦將永存對方心底,永不磨蝕。因此,以無憾為一種立志,不啻是尊重自己人生的表現。人生的價值絕不是以工作或營役的生活來定立標準的,畢竟人吃飯不吃飯,始終都會一死,但不能為一生所愛而奉獻所有,苟存性命於亂世又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