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公共的善

2025-11-13 / 李文耀牧師 建道神學院候任副院長(學術)、教務長

基督徒要實踐基督頒布的大使命,為擴展上帝國度出一分力;同時間,基督徒在世界上與其他人一起建設社會,為人民的福祉作出負責任的行動。出於愛鄰舍的聖經教導,基督徒要有一點「公共」的意識,不單單考慮某個姿態或行動對自身的益處有多大。基督徒要走入社區,為改善人民生活的素質(精神上與物質上)做一點事情。基督徒既相信上帝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也就肯定祂的話語和命令同樣適用在這個世界上,能真正為人類帶來美好的生活。18 是以,基督徒不單用行動關心人的需要,為受傷的人包紮傷口,也積極地帶著上帝的話語進入公共的領域中,企圖通過與其他不同的思想、理論與價值體系作出真誠的溝通對話,以加強、糾正、更新或轉化人民生活的不同方面。基督徒是社會的一份子,有權利也有應盡的義務。基督徒要虛心聆聽其他人的意見,社會上不同的人士也要正視、尊重基督徒的聲音。 

在進入公共領域的時候,基督徒要明白自己現正生存在一個擁抱後現代思想(postmodernism)的時代裡。無論基督徒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這個現實,外面的人在西方文化薰陶之下,普遍的價值取向與生活形態都被這個思想影響得很深。現代主義相信人憑著理性的分析與嚴謹的論證,可以找到客觀存在的真理(objective truth),後現代主義者卻認為所謂的「真理」、「真相」都不過是由社會建構出來的一個看法而已(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是以,世界只有不同的詮釋和理解,沒有一個真理。19 在這個思想底下,多元化自然是一個值得大眾推崇的價值。由此引伸,維護自由、互相尊重和彼此接納就是人間最大的善(the greatest good)。每一個人及至群體都可以有自己對事物、真理及道德價值的一套看法,只要不傷害其他人或破壞社會秩序,別人就不應該隨便作出批判或干涉。「人人不應該把自己的思想與價值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後現代主義者的座右銘。現在人人都會認同,知識霸權、道德霸權是罪大惡極的事。在這個處境之下,基督徒在進入公共領域的時候就要當心,過於單向地硬銷信仰是沒有益處的。基督徒當然可以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的信仰,畢竟別人也要尊重我們有持守某個立場的自由。只是當大家要在公共的善(common good)上作出一點貢獻的時候,就需要在各自表述自己的看法之外,再花一些功夫以達到共贏的局面(win-win situation)。 

首先,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都要肯定社會是共有的(consocial)。20 社會既由許多群體組成,每個群體都應該有權在公共領域中為自己發言,包括宗教與非宗教群體。公共領域不應把宗教群體的聲音排除在外,若是這樣做,排斥者就犯了知識霸權、道德霸權的錯誤。宗教群體本身也構成一個相當複雜多元的現象。在公共領域上,每個宗教都可以為自己的信仰發言,政府也要公正無私地對待所有群體。21 縱使基督徒不認同其他宗教群體的信仰立場,也要肯定他們有發言與得到尊重的權利。其次,在一同討論問題的時候,各個群體都要採取一個和平共處的態度。和平是解決問題,化解分歧的第一步。暴力、惡言相向只會破壞溝通,加深彼此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為求達到公共的善,大家都要寬宏大量,向對方表達自己的友善態度。22 不是爭拗,乃是說服(persuasion)。每個群體都要盡一切努力去說服別人相信「我們才是最好的」。要達到說服的作用,發言的一方或多或少都要用上對方明白的語言和接受的價值去表述,否則大家在各自表述之後,因無法理解或認同對方,就終止溝通。23 譬如,基督徒在公共領域宣揚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愛的理念時,就需要把它們轉化為「家庭核心價值」或「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等大眾認為重要的課題去推廣,當中還要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如心理學、社會學),不能單單覆述聖經的教導。總之,基督徒在公共領域與大眾一起尋求更大的善,就需要有立場和技巧地與不同群體進行坦誠的溝通,視彼此為同伴而非勁敵。24  

基督徒在世而不屬世正是這個意思。基督徒要履行門徒的使命,也要在社會中盡上公民的責任。基督徒要在各個崗位上按指示完成職務。除此之外,基督徒要關心社會,為建設更好的人民生活做一點事情。基督徒要走進公共領域之中,通過與不同群體對話溝通去推廣基督徒的信仰。我們深信,只有上帝的話語才是優質人民生活的保證。面對不合理和不公正的事情,基督徒需要按現實的條件與自身的力量為有需要的人發聲。傳揚福音與社會關懷都是基督徒的責任。基督徒是主的門徒,同時亦是社會的公民。 

本文摘錄自李文耀、孫靜敏 著:《基礎門徒神學》,標題為編者所加。


神學日常系列:基礎門徒神學

作者:李文耀、孫靜敏